1、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
室內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涉及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藝美術、園林綠化等方面。因此,它對設計從業者的知識需求是“點多面廣”,有的還要有較高程度的“縱深”。當今世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類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尤其近幾年來國外文化、科學技術的大量涌入,對認識和接受新觀念的爭論日趨激烈,無論是純藝術或是實用美術領域,民族性與時代感的爭議從來都未停息,眾說紛紜。在這種背景下,對室內設計觀念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它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如果設計者只重視紙面上繪制效果圖,或者總是在國內外同類作品的模仿框架中去掙扎,在制圖技巧和工藝上做文章,而不去研究新作品的構思計劃,那就可能落后于時代大潮,你的作品就很可能難被用戶接受,即不能被市場認同。原因很簡單,用戶在改革開放思想的熏陶下,觀念已發生了變化,審美觀、消費觀都已超前,而我們設計師自己還在求“穩”、求“順眼”、求“規范”。那么,面對那些思想解放、設想大膽并超前意識很強的客戶,我們則顯得設計上束手束腳,逐步落伍于社會大潮。這一大潮給所有的設計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誰能承受這一壓力,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誰就能迎接新思潮的挑戰,誰就能贏得市場。
要轉變觀念,還必須善于學習。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還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師焉?!币朴趶臉I內外人士中學習,如從用戶對自己作品有哪些方面不滿意中學習,同樣一個裝飾工程,人家是怎么設計的,有哪些優點,這也是一種學習,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新的信息,看到一個好的藝術品要能引起聯想,要善于學習外國裝飾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頭腦中積累新的觀念多了,在設計時就會有新的思想飛躍。
2、熱愛社會,熱愛生活,從生活中尋求創作靈感。從我們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很多設計師不知如何尋求創作靈感。而設計師的大忌是將別人的東西拿來,做些模仿性的小修小改,或是死守傳統設計的那套陳規戒律。
只滿足于把別人的作品拿來做些簡單的拼湊和修改,用模仿為主要設計手段的設計往往表現出設計者的心頭無數,加之又急于求成,所以雖然產量高,但沒有新意,更談不上創意。這些人大都是埋頭于圖紙堆中,沉湎于忙碌的制圖工作中,有點像電腦的復制、粘貼功能。這樣說,是不是有點過分,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我們也不能一概反對復制、粘貼,在某個局部當然是可以借鑒的。但如果失去了敏銳的捕捉、周密而細致的思維、大膽而明智的構思等功能,而代之以遲鈍、機械的感覺,是設計不出好作品來的。他們只重視手的勞動,而忽視了思維的勞動。殊不知,從設計本身來講,手的勞動同思維勞動相比,思維的勞動要比技巧訓練復雜得多,難度高得多,手的技巧勞動僅僅是完成構思的一個表現手段,通過思維的設計構想才是取決作品優劣的關鍵。思維的培養是需要靈感來充實與實現的。我們應該看到,當今知識的更新、觀念的更新、充實而又有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是設計師們靈感不斷噴涌的源泉。
要有好的創作靈感,就必須熱愛社會、熱愛生活,善于從日常的生活中捕捉靈感。如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種種聯想、鄉村巧手媽媽給孩子們繪的胸飾、國內外各民族人文景觀中的素材、古今中外名建筑的特點、從人們日常對建筑裝飾的談論中對某種設計風格的肯定、某種新裝飾材料的出現到流行的規律等等都可以成為開啟設計師創作靈感的火花。
要想有新思路就必須有新的創作靈感,這靈感靠每個設計人員用心靈去感受現代生活的脈搏,學會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探索、尋求,才能不斷激發出靈感的火花,使之成為你藝術創作的思維動力,讓你完成有價值的設計成果。
3、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珍惜和培養個性。作為一個室內設計師,必須要在設計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王院長就是王院長的,李院士就是李院士的,程新明就是程新明,拿同一個工程叫他們設計,會有不同的式樣,各人有各人的特點,這樣才會被市場認同,才會滿足設計市場的需求。不能回到前些年,我們的住宅全都是千篇一律的火柴盒,不管地點、不管朝向、不管裝修、不管需求,愛住不住。那個設計只是照標準圖紙辦事,設計人員沒有自己創造性的勞動,那不是市場經濟,那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
上面我們說到每個設計師要有每個設計師的個性。所謂個性是指一個人特有的性格特征,這是區分其他人的識別標志。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即有桀驁不馴的個性也有溫文爾雅的個性,單從裝飾設計方面看,就已經感覺到不同的個性,也體現在不同的作品風格上:有北方磅礴的氣勢,有南方的小巧玲瓏。設計者的個性是決定作品風格的因素。大千世界,就是要有林林總總的裝飾作品,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長期共存,共同發展。我們需要呵護個性,但也要反對狹隘、偏執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思想方法。
在承認和尊重個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求個性能接受新的思維方法,接受和容納不斷出現的新觀點,把它融入自己的個性之中。尤其是我們室內設計行業是一項很開放的工作,它的作品隨時隨地開放在公眾之中,它要面對社會的需求,面對形形色色客戶的選擇,面對市場的沖擊,那么,我們的個性也要時時接受市場的考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