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柜子的使用大約始于夏商時期,古時的“柜”,并非我們所見之柜,倒很像我們現在所見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則是專指木車內存放東西的地方。
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早的柜子,應該是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是按現代人的說法,如果按戰國時的稱呼,則應稱為“柜”。
到了漢代,才有了區別于現今所謂“箱”的小柜子,柜呈長方形,下有四足,柜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柜蓋,并裝有暗鎖,柜身以乳釘作裝飾。
到了唐代,就有了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開始,已有專用的書柜,柜身呈方形,正面對開兩門,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后,才創造出許多柜架類的新品種來。
發展至今,經典的柜架有幾十種,巧奪天工重點例舉以下幾種:
1、頂箱柜
頂箱柜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出現在明后期,盛于清代。
由頂柜和底柜兩部分組成,可為一對組合排放,也可拆分為左右各一。因明式頂箱柜多為黃花梨制作,其將明式家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頂箱柜多為紫檀柜。當代仿明式頂箱柜一般用黃花梨或酸枝木制成。
頂箱柜又叫四件柜,為居室組合家具,恰好四件,故而得名。為上面的小柜與下面的立柜相連,一豎到底,故也稱頂豎柜。頂箱柜的造型端莊大氣,容量也大,多為上層社會所用。
2、架格
架格是一種沒有門,被隔板分成數層的家具,用于室內陳設物品。其功能主要供存放物品用,有些依據書體規格制造的稱之為書格或書架。架格美化家居,節省空間,實用性很高,清潔較為簡便,等同于現今格架。架格的實用性在書齋中得以極大的體現。平日雜亂放置的筆、墨、硯,筆筒、文玩書籍等,可以被收拾的井井有條。
在清代,架格的使用較明代普及,是書房、廳堂的主要陳設之一,在式樣、做工上均優于明式。清式架格與明式不同,明式架格大多做成四面透空,清式架格則將左右及后面用板封閉,因而不如明式柜格亮麗大方。
至于用橫、豎板將空間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大小有別的格子則是在清雍正時期開始流行的形式,這種格內屜板高低錯落,俗稱“博古架”或“百寶格”,專用來陳放文玩古器,放在書房、客廳雅致非常,有濃厚的清式家具風格。
3.圓角柜
大小頭圓角柜,源于在圓角柜的基礎上進行“上小下大”的一種造型柜子。柜帽轉交處多削去方棱,遂成圓角。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也具備很高的觀賞性,擺在家中會起到良好烘托氛圍的效果,家具自身所散發的獨特意韻,使主人在對東方文化不經意的欣賞中,將浮躁、疲倦的身心得到凈化。
這種圓角柜的特點是穩重大方,堅固耐用,在古代家具中的柜類中,圓角柜古,并被當今學者和收藏家視為為成功的儲物大柜,它因其柜頂的轉角呈圓弧形而得名,并且多為通體光素,僅僅依賴其合理的比例和線條就能產生高雅的格調,所以一直為文人雅士所喜愛。
4、亮格柜
亮格柜所指的“亮”是通透、透亮的意思。所謂亮格柜,肯定上面有一部分通透,就叫“亮格”。這種柜子也稱“萬歷柜”,是明朝萬歷年間非常流行的一種柜樣,因此而得名。
亮格柜是明式家具中較為典型的一種書房內常用家具,集柜、櫥和格三種形式于一器。通常上層是沒有門的格架,齊人肩或稍高,用以陳放古董玩器,便于欣賞;下層為對開柜,用以存放書籍,中間平添二或三個抽屜,又有櫥的功能。一般放置在廳堂或書房,既實用又頗顯風雅,兼備陳置與收藏兩種功能,把實用和美觀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很受當時文人士大夫和官宦好古人士的歡迎,因而在北京多于南方城鎮。
5、二聯柜
二聯柜是一種具備承置物品和儲藏物品雙重功能的家具。形體與桌案相仿,面下安抽屜,兩個抽屜的稱之為二聯柜,三個抽屜的稱之為三聯柜,還有四聯的,不管二聯、三聯還是四聯的,總起來都叫做聯柜。
聯柜與一般桌案同高,其上作桌案使用,所以它仍具有桌案的功能。桌面下專置有抽屜,抽屜下還有可供儲藏的空間箱體,叫做“悶倉”。存放、取出東西時都需取出抽屜,故謂聯柜,使用范圍比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