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家具行業用工方面帶來三個極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招工難,工人流動性大;二是在崗職工平均年齡普遍較高,代際更替出現斷層,“85后”工人日漸稀缺;三是高端設計研發人才、營銷管理人才等存在著“引進難、留住難”的問題。
相關權威數據統計顯示,2014-2018屆在以家具業為代表的制造相關行業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連續五年下降。傳統制造業的人才走向凋零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進入行業的新人數量逐漸萎縮,留在這個行業中的企業正面臨著人才短缺的窘境?!度嗣袢請蟆酚?018年詳細調查了100家企業。
結果顯示,當問及“目前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主要困難有哪些”時,高達73.08%的企業選擇“技術人才缺乏”,選擇比例高過這個答案的只有“各種成本高”(比例為75%)。
其實,家具行業中人才(技工)薪資也算比較高的,年薪大都在10萬到50萬元。區域經理月薪2萬元,品牌總監更是年薪至少80-100萬元,專賣店店長,年薪也在15到25萬元之間。
然而由于家具行業生產從業環境“臟亂差”,且比較危險,年輕人大都不愿意從事該行業,家具生產人員主要以40歲的人為主,斷層明顯。
以前可能因為工資相對較高,做的人比較多,但是90后和以前的工人相比,薪資不是他們看重的,所以鮮有人問津。
對于人才的斷層,很多企業負責人都表示深深的擔憂。雖然說行業內在提倡機器換人,但是機器換人成本很高,中小型企業很難承受昂貴的成本。
但如果換個角度去看,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在《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個分類的就業比例增幅為明顯。
有人認為,這體現了IT行業變得更為熱門,吸走了更多人才。但其實,隨著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家具業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傳統家具業也在積極進行自身的生產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近年來智能家居成為熱捧的話題之一,根據IDC數據,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累計出貨近1.5億臺,同比增長36.7%,智能家居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達到65.32億美元。
預計未來五年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將持續增長,2023年中國市場規模將接近5億臺,智能家居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550億美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家居企業、科技企業及互聯網企業摩拳擦掌,紛紛進入賽道。
不過,家具業的智能化新形態也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心進入這一行業的新人需要意識到職責方面的新變化,主動的加以適應:
1、工作界限模糊化:傳統企業將制造過程劃分為三個層面,即工程(設計、規劃、決策)、技術(工藝、執行、中間)和技能(技藝、操作)。
然而,在智能制造過程中,各層面的工作將相互融合,從而需要大量融技術理論與技能操作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2、操作技能高端化:包括智能化生產系統的操作、調試和維護,甚至會由于企業競爭的特殊性而生產特種加工的產品,這也對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產服務一體化:在傳統制造企業中,缺乏把生產與客戶連通起來的技術和理念,而智能制造未來的目標則是把生產線與庫存、產品和客戶全部連通起來,服務與生產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工作模式也要求生產者必須具備與客戶溝通的能力以及按照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的理念。
除了在技能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之外,家具業的勞動力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陽立高就總結說,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長,知識型勞動力供給增加且相對成本較低。這一變化構成了我具業未來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
,家具業整體升級速度落后于知識型勞動力占比提速。
國內大多數制造企業尚未占據產業鏈中的高價值環節。不但未能發揮質量型人口紅利,暫時因為技術人才相對過剩而難以體現其價值,在薪酬、待遇上很難與主流的高薪行業搶奪人才。
第二,目前我國既有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相對滯后,仍以應用系統的學科知識架構為主,且專業區分過于細化,跨學科的課程體系相對缺乏,因而跟不上智能制造行業的綜合性需求。
再加上重理論、輕實踐,導致新入行的人員缺乏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再加上家具業人才培養周期較長的特性,這也使得家具業從業人員的價值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令雙方都滿意的水平。
因此,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就曾呼吁,可以鼓勵職業學校與市場化培訓機構合作,提高課程質量及與市場的契合度;
同時,要發展高校與企業多層次、多階段的合作,建立共享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
期待呼吁真能變成現實。那時,家具廠招人,就不該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