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道
天地開始的時候,沒有東西是人為設計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然。自然是設計永遠無法超越的。從沒有設計到一切均被設計,形成世界的樣子。
世上一切的所謂設計,都是人所設定的,并以此為設計好壞的判斷,而判斷的人也被既定的價值觀所左右。因此設計好壞的判斷也不斷的在變化中,美和丑,好與壞,高和下都要淡然處之,不要庸人自擾?!霸O計”以自然為本,“設計”的事情就是自然。好的設計是沒有設計痕跡的存在,沒有設計的匠氣,一切自然和諧。
設計的局限越多,設計者越被束縛,設計的要求越多,設計者越困惑,設計的希望越高,不希望發生的事就越多。無心做設計的設計師,便不會被誘惑。他只憑自己的直覺做他感興趣的設計,往往出手便是杰作。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往往有的人講起設計,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下手卻慘不忍睹。
真正好的設計者初入行的時候,無知無欲可以說是創造力旺盛的時候,正如有人云:人什么都不知道時去設計,方是原創。等到入行已久,銳氣被磨去后,閱歷深厚,同流合污,便漸漸失去創造力了。理想的人格是挫銳、解紛、和氣、同塵、含斂光耀。得道者,就像初生嬰兒一樣柔弱、純潔、無知無欲,但卻充滿生機,處處順應自然,自在自得。正所謂相從心生,心境年輕之人,外相亦很年輕。不愿沾染世俗的設計師,永遠像初入行時一樣充滿創造力。
設計的良莠判斷都沒有性,設計更沒有標準,只有目標。如果硬要制定一個標準,那么標準就舒適與優雅,而舒適與優雅也是因時、因地、因人都會改變。設計靈感的觸發一般出現在初一輪的概念構思中,這時的想法往往個性化強。隨著設計的逐步深入,各種矛盾越來越多,能否堅持初的構思,是檢驗設計者功力的關鍵一環。從沒有標準的設計中體驗設計的樂趣,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成了設計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設計的方法是“術”,設計的主題是“道”,沒有主題的設計是空有形式的堆砌,不稱為設計。
好的設計只有在兩種情況下產生,一是客戶很懂,指導你去做,另一是客戶放手不管,任你去發揮。常人往往以自己當時的判斷來判斷一個設計的優劣,卻不知設計師的修行及思考是超前的,消費設計是一種對將來的投資,而設計師是這個投資的操盤手。設計師與客戶合作是一種“緣”,成功一件作品是一種“份”,相信設計師的客戶可以收獲好的作品,不相信設計師的客戶可能自毀自己的投資項目,一切都是“緣份”。不同的項目要求,會產生不同的作品,不光有物理變化,還有化學變化。設計的敵人就是需求變更,設計師不喜歡的是方案被頻繁改動甚至面目全非。真正的好作品是心血之作,不成功的作品里面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客戶的信任之心,當你不信任時,別人自當無法盡情表現。
常人往往追求事物的顯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無數爭紛,人應處柔示弱,謙虛退讓,而達到“不爭”的境界。不妄語,信人達觀,是大智慧也。